2009/04/30

人物訪談─王雅彗


現職─藝術家


問─你對這個世代的看法?

王雅慧(以下簡稱王)─因為我沒有在學校教書,可能對這個世代也不算熟。只是可以想到一些相關作品,就背景來說台灣年輕創作者他們背景的相似性應該會越來越高,比如都是學院出生的,而且影像類的創作者占大多數。

問─所謂的這個世代我們看到的展覽, 比如說影像類的作品比起以前多很多,是從大概 2003, 2004 以後開始的。

王─我自己是從 2002 開始創作的。

問─因為我覺得過往在學院裡,但其實學院裡接觸到影像,我的印象很深刻,是大概在我大三大四左右,大家突然對拍影片拍MV感興趣或想要自己剪接,那時候學校沒有影像相關課程,只有一堂新聞剪接的課,而且是教你用帶子去剪的,還不是數位剪接,學校提供的課程都是繪畫雕塑陶瓷,都是一些物質性媒材的課程,也是後來從這一兩年來才提供數位影像相關課程的。

王─像我是科藝所第一屆的學生,我覺得科藝所歷屆學生的作品,本來就是比較偏向影像互動的作品,所以這個所創立後以及後來學生在各種展覽以及藝術獎項出線,就帶起了一股風潮。

問─所以科技藝術藝所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也有一個很完整的概念啟發。

王─我想這是因為在學校裡面,我們很清楚就是用影像來創作,加上現在看到的展覽也會讓他們更想用影像來創作,而且這樣的學制以及現在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很容易就結合在一起了,讓他們對這樣的媒材接受度很高,很願意去嘗試新東西,所以常常在學校裡沒多久時間就做出
令人驚艷的作品。

問─我覺得這個媒材很貼近生活,可能是大部份人生活中共同有的,愛看電視或上網的習慣或習性開始。

王─可是我覺得在台灣又尤其明顯,像我到國外駐村或看到國外藝術
家,不會說那麼集中都在做影像的作品。他們對藝術創作這一塊還有很
多不同的想像。就百分比來判斷,在台灣比國外,國外的影像創作比例
其實沒那麼高。

問─恩,我覺得在國外看展覽,它們有一些物質性的媒材或觀念,可能是出現在於,我們所學的這個技術之後,在學了繪畫或雕塑之後的狀態,去追溯一個藝術領域中的脈絡,可是影像好像沒有那部分的脈絡,它像比較貼近我們當下的生活。它好像比較有一個現代性的時代感。

王─就我而言,我一直在台灣創作,我們得到的靈感以及資訊都是虛擬的,像我們看到國外的藝術展覽,很多都是外來的資訊,是片斷的,這邊看一點那邊看一點,我們其實比較欠缺一個完整的、或正在發生的那種環境。

問─相對於國外,我們在台灣求學時所一直獲得的藝術相關資料,或是又一再被翻譯過的相關書籍?我們要怎麼在這個時空中擁有貼近自身的想法?

王─我覺得那個差別就在於知識跟體驗吧,我們比較沒有辦法真的在藝術品前面,使用那種更實際的評論,來評斷它的任何元素。不過我覺得這個時代的創作者比較沒有包袱,不過也說不定就外人來看,也包袱很多(笑),像年輕的包袱,哈哈!

問─我記得以前曾經聽別人說過學院的學生作品太學院了,當你聽到別人這樣說的時候妳有甚麼看法。

王─換句話其實也可以說,全世界的創作都是學院出生的,這也是蠻有趣的現象。我覺得的條件下有這樣的評語,應該是要看這個環境或這些學院的教學或進行藝術教育的方式,我覺得這個差別是很大。大家都說這個體制不好,但是創作者還是得要進入當代藝術的體制才會有創新的機會,要不然就只會自己做自己喜歡的。

當代藝術知識面向還是蠻高的,如果無法去進入別人創作的概念,那自己要去創作,我想這是有困難度的。

問─我覺得在學校這是有一個有效性的結合一些資源,人力資源跟社會資源的結合,才有辦法產生某一種創作方式。

王─對,這樣正好可以說明為什麼這麼多創作者在這個時候變成藝術家。

問─恩,我想其實我們的環境也是這樣轉變吧。

王─對。

問─'02, '03年的時候,家用小DV出現以後,我覺得去接觸這個東西,你本身可以變成一個影像的製作者,而不是觀賞者的角度。可以去改編你看到的東西,但從那個時候一直到現在也已經有些不一樣。

王─對,那時候我正在讀研究所。像這次台北美術獎的作品,題材以及應用影像的方式就跟以前的發展有很多不一樣了。

問─但是我們也很難了解,因為我們也不能確定是因為影像作品變多了,所以在台北獎裡面他出線了。還是說,台北獎它在選藝術家上面有了一些方向上的轉變。

王─對阿!因為這些評審可能比較有機會在世界看過比較多東西,比較有國際觀。

問─影像的流動性是很強的,在台灣其實就是展比較少,藝術家比較少,專業的專家也比較少。可是,這樣裡面就會有你吸收知識的比例問題,例如在國外似乎沒有那麼多比例的影像或科技藝術,可是在台灣現在看來它的比例很高,我覺得跟影像的作品傳遞方式有關。比方說有些在YouTube就可以找到,或是說DVD影像的資訊。比方說我們買了一張藝術家作品集的DVD,播出來看以後,某個程度我們就像是看到了原作一樣。可是那些繪畫性物質性的作品,它可能沒辦法隨時隨地在我們眼前呈現出來。而我會好奇你怎麼看待影像裝置這件事情,你有覺得台灣跟國外的影像作品在空間裝置有什麼不同?

王─倒不是裝置方式的不同,而是牽涉到我們做影像時概念的不同。

問─因為我注意到妳的作品投影與空間、裝置的關係就很重要。

王─所以我說你在做影像時想的過程會關係到你最終呈現的方式,因為呈現的方式其實不管你是投影在物件上或是你投影在一個空間上,它不只是空間上的問題,它其實跟你最初的想法是息息相關的。我覺得如果是一個單螢幕投影的話,其實跟空間的關係就比較少,它可能就是純
粹的去看影像的內容,其實我有好幾件作品也是這樣子,而這樣的作品
概念出來的方式不太一樣,是比較就影像本身的內容去思考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