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7

蕭筑方;個人創作歷程分享,時代觀感以及身處位置的觀點。

文╱蕭 筑方








在創作過程中,喜歡在作品中加入一些比較local的元素,小小地透露我
的心聲,那常常是趣味的所在。就像《古錐 A》,我畫了一個人用棉被
把自己包起來裝可愛,這件畫作的尺寸很小,是一號的畫布,所以就取
名為古錐A,閩南語話「小可愛」的意思。

對有痣的人來說,那是一個在他身上他想要或不想要的記號,或許痣是
某種特質,在我的作品中,用來搭配角色的所散發出來的特質。它也是
一個記號,會適當地出現在某人身上。對目前的創作來說,設計引發出
更多的想法,要不斷地去練習、掌握,什麼東西應該在哪個適當的時機
出現在何處?

卡漫對我而言,在創作上,它是一個形式,讓觀者可以輕鬆地進入我的
語境,同時這樣的形式,也是為了符合創作者的心理需求。

在創作經驗裡,一直希望能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來表達。藝術是一種表
達媒介,就像白話文比起文言文,能讓多數人易懂、明白。設限傳達意
念的對象,對我來說,那是種疏離與冷漠對待。

根據我們看卡通的經驗,裡面的情節常會有掉進水溝裡,整個人變得髒
兮兮的,或是走路撞到電線杆,腫得滿頭包,過了不到幾秒鐘的時間,
在下一個場景,頭上腫起來的包包就消失了,又恢復到“乾淨"的原
貌。大多數的人不會對此感到不合理,順著劇情繼續往下看,是很平常
的觀看經驗。

期望自己能做出讓每一個人都可以親近的東西。藝術要融入生活、融入
人群,讓每個人都能輕易地感受到,我所要傳達的內容。用不同的生命
經驗來看待我的作品,產生不同的感觸,生命經驗的共同交疊,我感覺
能跟觀者站在同一條線上。

通俗與藝術,如何能在一般觀者與創作者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這個問
題我還沒想出一個確切的結果,目前仍需要更用心的拿捏。

療傷系的創作者

療傷系一詞源自日本,「癒す」這個字在日文中有解除痛苦、傷痛復原
之意,中文可解釋成療傷、療癒,雖然不是豔光四射,但讓人看了有一
種很舒服平和的感覺,日本現在很流行「癒し」,像療癒文學、療癒音
樂不只有歌手,還有文學、音樂等...。並非只有身體上皮肉的病痛,才
需要療傷,此處所謂的療傷是針對在日常生活中所累積的小挫折或是小
情緒,找到了一個抒發的管道,得以平復下來。

由於社會環境的快速變遷,因應生活型態需求下的產物,療傷系風潮下
的設計,其成因的背後必然有深度的社會現象支持。從小,看卡通對我
來說就是一件很療傷系的事情,可以藉由投入一個非現實的世界,看預
料中的劇情,得以讓自己達到減壓、療癒的目的。在生活或創作過程中
,我需要找到一個緩和壓力的方式。

目前的創作方式,色彩是一個媒介,它能直接地影響心靈,然而色彩的
和諧必須建立在心理的需要上,那可以療癒我們的心靈。能將自己心理
面無法說出口的話,傳達到畫面中,也是為了尋找自己生存的意義。每
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風格,對我來說,透過繪畫,才能掌握這樣的內涵
並且表達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