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3

王璽安;某些對於藝術環境的觀點



文╱王 璽安

這是個既單純又複雜的時代。單純的是,許多事物還是如往常般得以繼續,比如基本生活的模式;而複雜的是,許多事情不若以往完成就好,而且我們在這個時代比較容易焦慮,因為事物來往的速度有時候總難以令人接受,如同資訊傳遞的便利也相對使得資訊接收數量變得龐大,大到我們難以過濾、也難以視而不見,我想我們也確實難以反對這個速度的存有。那些單純的感受、以及生活模式,是透過我們常說的社會大環境,並給予許多事情一個位置以及答案。我們依照這樣的規則,繼續著某些事物(生活機制)。而時代裡那些生活面貌想法會複雜的原因,則往往讓許多人選擇使得自己單純來面對,這樣便不至於對那些快速變化的外在世界反應過度。無論如何的卻是,種種的改變,盡收眼底,也不見得能全然失憶面對。

上面的描述是針對於生活的一些想法,回到創作處境這件事情上頭,卻也有一樣的頻率。我記得我在唸大學的開頭,那時流行「不畫畫」,方興未艾的是一種名為裝置藝術的活動。在我大學畢業時,流行「畫畫」。這個流行,針對的是學生的活動,還有製作作品的趨向,以及老師的影響。但回想起來,這約莫是五年不到的時間。後來到研究所繼續,那些趨勢還是很快地繼續流變,這種流變卻可能是知識接收的時空錯亂,在我們流行不畫畫的同時,那樣的裝置藝術活動原來並不是一種學習科目的流派(他只是一種被歸類、命名創作的方式),但我卻是在後來看了“ 以前"的資料後才持續稍有認識。這或許也是一種來自失焦的焦慮,但回想起來,除了知識的接觸之外,我大抵上做的事情、以及關心的事物其實也希望是跟環境有某種確實的對話意義的。記得有句話約莫是這麼說得:“ 藝術是對於人類處境的反映"。

創作這件事情,究竟來說,他的確很難如同社會學、或是政治活動那般直接與環境互動。但這應該不是指,創作的作品是孤立的,相反地,實存於世上的每一件事物,也總應該有他的理由,而這理由就是可以被辨識的意義,這意義辨識的活動也可以說就是創作這個活動與其身處環境該有的互動之處。但是,這屬於辨識的活動,應該如同政治活動那樣、或是商業銷售活動那般直接嗎?比方來說,藝術創作該是從屬於“ 美"的概念嗎?就像是我們大學的藝術學院的視覺、造形藝術創作,多被稱之為“ 美術學系"。我想這是個有趣的問題,於是似乎坊間對於創作這件事,定義為一種美的技術。那麼,“藝術是對於處境的反映“這句話好像就沒有意義了,因為處境不可能皆然是美的,何況,我們還得先定義老問題:什麼是“ 美"?又有句話說:“ 藝術是種默會的知識" (Tacit Knowledge)。這麼是說藝術是種知識,既然是知識,那麼便可以解讀,也就是說,藝術有客觀的意義,只是這種客觀意義解讀過程是不那麼立即有清晰可供表述的語言,於是說不出,卻有領會。這裡提到了這些,似乎跟我作為創作者與環境無所關聯,但我要說的是,我們的環境在藝術作為一件事物來說,還有很多誤會可以被討論,這應該是從屬於我們環境當中一種有趣的一環。

在這個行文的幾年之間,有件有趣的事情,就是關於“ 當代藝術“ 這個名詞突然不斷出現在藝術界,無論大小展覽都可以見到這個名詞。有了名詞冠在前面,也就表示他是特定的、可以作為某種標準衡量的事物。

那麼這個當代藝術是否該如上一段提到的“ 藝術是人類處境的反映"呼應呢?我們也許可以說當代藝術就是對於當代處境的一種反映。於是看起來,比如說繪畫這件事,我們不必如同五月東方以及鄉土寫實那個畫會流派時代,必須於“ 抽象"、“ 具象"這樣的命題選邊站。因為能夠反映當下處境(所以,確實來說,這也不意味當代製作的作品就是當代藝術),似乎就具有合於時代的詮釋權利。所以看起來,我們這個時代的創作者,也相對自由許多,環境雖然複雜,卻又自由單純。最近我們的環境再當代藝術的名詞下,也將形式解放開來,或許這就是所謂裝置手法當初近來台灣的一個支流匯入,然後當代藝術作為一個名詞的巨流成為二十一世紀台灣藝術界的新護身符,截至目前為止,彷彿可以這樣說吧。由是,我們不能否認,進口的概念其實再這個環境中很普遍,甚至這也許本然就是個事實,尤其在今日甚加複雜流通知識訊息數量的時代,進口與否也許也不再那麼重要了吧。

再來引一個看法,有個哲學家叫做德勒茲 (Gille Deleuze, 1925-95) 曾提過一個依然有趣的說法,他認為科學(Science)、哲學(Philosophy)以及藝術(Art),其實都是一種研究,也是同一種本質的事物。這幾個他所說得名詞(都是西文大寫的意義),現在也都已經是大學裡的學門。那麼意思是,他具有學習、研究的性質,可以供成年人集體交換知識得到承繼以往而來被新發現的事物。於是,對於創作,或是接近於藝術這個發展時間也不算短的複雜名詞的討論(承上,作品的製作形式方式也應該是討論),除了進口與否的問題之外,也許我想我們現在這個環境比較缺少的是來自於研究性質的事物,我總覺得這不至於是嚴肅的。因為有了比較多的研究也就有比較多的客觀意義可以被認識,那麼創作也就自然會被看成那麼一回事了,而不僅僅被當成某個人自娛下的產物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