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2

人物訪談─曲德義


現職─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館長

問─由於我們一群創作者約莫標定出一個年代,我們也希望在這活動之中與整體環境互動,想請問您是怎麼看待這一世代的創作者的呢?

曲德義(以下簡稱曲)─第一個問題,你們這一代的人想和整體環境互動?整體環境是指什麼?你們是指藝術環境吧。而且應該界定一下是藝術環境內的視覺藝術部份,我認為需要把所謂的整體環境界定清楚。我覺得你們這一代感覺上好像是多元,但其實沒有那麼多元,反而是很封閉的,你們現在的創作,受到外面的影響太大,而且都看外面的,所以說你們這一代有一些展覽,或一些獎項,會影響到你們一些創作的看法,所以應該要了解這些獎項是一小群人選出來的,只是代表這幾個評審的意見而已,而且也並不是表示就是這幾位評審的意見,因為一個大的評審團,所選出來的結果就是一個最大公約數而已,有很多特別的作品都會被篩除,就會落選,所以反而有些落選的東西是更有趣的,所以你們這個世代不應該把這些東西看得那麼重,應該輕鬆一點,因為創作是一輩子的事情,所以說最好是你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更好,不要猶疑,不要一邊做一邊看來看去沒有信心。

問─就您以前的回憶來說(或回想),對一個創作者曾有的想像是什麼?有那些事情曾讓您印象深刻?

曲─在我們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買賣的問題,藝術環境,繪畫市場沒有現在那麼蓬勃,所以我們很少人想到買賣的問題,所以大家都是做自己想要做的,比較理想化,學習環境稍微封閉一點,學習環境就是說以前在台灣在師大的時候是比較封閉的,大家都想做個偉大的藝術家,很天真。

問─老師年輕的時候有一個理想的指標性人物嗎?像簡子傑老師就說對他來說那個指標就是謝德慶。

曲─我們那個時代大部分的人就想到國外去留學,覺得國外的環境會更開放,更好。可是後來去了後發現,國外有國外的問題,一個東方人怎麼在一個西方社會生存,是滿困難的。剛好有一個機會,國立藝術學院成立,我就回來了。回來以後,我的角色就有好幾個,又是藝術家又是老師,角色就比較多。

問─以您自身目前立場,您認為現今這年紀的創作者與大環境是否有
所連結?如有、或無,是為什麼呢?

曲─有啊,現在藝術環境比以前好很多,現在同學不管有沒有畢業,展覽機會很多,我們以前很難想像還沒畢業就可以到外面美術館或畫廊展覽。現在這一代的創作者,跟大環境是沒有距離的。尤其是我們學校更沒有這種問題。現在很多同學在國外的展覽機會也很多,現在學校和外面連結的很密切,有的時候反而是太密切了一點。

問─以現今時代來說,對創作者的優勢為何?或是有什麼樣的劣勢?

曲─現在展覽機會很多,現在環境對藝術的看法和藝術的可能性也很多,也不是看輩份,以前是學生就要等一等。但這樣的優勢也是劣勢,受大環境影響太大,比較少深刻的東西,個人的東西是比較少的,不過也不是你們的問題,現在整個大環境就是這樣。

問─目前為止的發展來看,您對 21 世紀的藝術界大環境有什麼預期或是展望呢?

曲─因為藝術環境和整個大環境是有關的,沒有人會知道二十一世紀的藝術會是怎樣的發展。之前的展覽,多半是由策展人來找藝術家,現在很多人反過來做,從藝術家的角度出發,會不會更有趣,我在 L.A 看到一個展覽,它是找五個藝術家,由這五個藝術家再去選藝術家,可能是影響他們創作的藝術家,或者是和他們作品有對話關係的藝術家,這樣是比較有趣的,不是一個單一選項的。另外有很多事情,在台灣或者在世界是不一樣的。台灣是一個事情,亞洲是一個事情,世界是一個事情,這之間的關聯也要考慮進去。對我們創作者來說,當然是希望明天會更好。

問─那麼透過以上,簡短的說一下,您對這樣的活動有什麼想法呢?

曲─這個訪談,其實是一個選樣的問題,這不是一個統計學的問題,我不曉得你們的抽樣是什麼?你們經過這個活動,你們是想要了解台灣的藝術環境,我覺得有一件事情要釐清楚,美術館、畫廊和藝術學校這三者的連結,這三者有連結,又有各自的角色,有機會應該可以談一下這三者之間的互動和連結,這樣討論台灣的藝術環境應該是會很有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